10月28日上午,重慶市萬州區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當地22路公交在長江二橋橋面突然越過中心實線,與一小轎車發生碰撞,沖毀護欄,墜入長江。(詳情)
就在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天津的一家水下機器人隊伍第一時間協調救援設備,趕到事故現場,利用專業設備找到了墜江車輛。
今天,天津廣播(ID:audiotj)記者聯系到了前方工作人員,回憶了當時水下搜尋情況。
“河豚IV-A”水下機器參與救援
當聽到“重慶一輛大巴墜江了”消息時,天津深之藍工程部員工柳海兵非常震驚。而此時,公司發出救援響應,派出他和售后工程師張賀帥等四名同事,分成兩組趕赴現場。
對于柳海兵、張賀帥他們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到這樣的救援行動中去。此前河北潘家口水下長城救援、四川雅安大渡河搜救以及今年6月佛山市的溺亡事件,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搜索經驗。
▲柳海兵
10月29日上午,佛山藍天救援隊聲吶技術人員副隊長“無忌”,攜帶深之藍“河豚IV-A”水下機器人及潛水裝備到達事故現場,執行打撈任務,利用聲吶技術探測水下情況。
柳海兵和他的同事是在29日凌晨4點趕到天津機場的,他們直飛重慶,高鐵到萬州,下午直奔萬州長江二橋的事故現場,并與佛山藍天救援隊匯合。柳海兵介紹,這次搜救水下環境復雜,水深達到70多米,水流速度快,水下能見度大約只有一兩米,人工打撈幾乎不可能,這些客觀條件也為搜尋工作帶來了困難。
事故發生地點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事發橋梁全長1153.86米,位于重慶萬州主城區下游聚魚沱河段,北接枇杷坪街道辦事處的康家坡,南連江南新區的南山寺,是一座特大型子母塔懸索橋型,橋寬20.5米。在詳細了解了現場情況、確認了車輛的墜落點后,進行多波束聲吶的安裝,設備水下配平,經過仔細勘查后,找到了最佳的布放位置,下潛順利進行。
長江水流速度比較大,一般潛水員或者水下機器人很難下水,河豚IV-A水下機器人動力比較強勁,可以適用于長江流域的流速。它下潛深度可以到300米,如果有持續電力供應的話,下潛時間基本沒有限制。
在對墜江大巴車的搜尋,當地搜救部門首先通過聲吶進行大范圍查找,劃定疑似點,再通過水下機器人進行排查確認。根據此前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此次水下機器人,也是在當地水下搜救過程中的首次使用。
二次下潛逆流而上發現大巴車
10月29日下午4點左右,深之藍‘河豚IV-A’水下機器人進行了第一次下潛嘗試。“由于不了解水下地形情況,事發地水流大,也不知道公交車在水下到底多少米處。第一次下潛作業是上游布放,在下潛到30米時,水流太大,順流而下,機器人不好操縱,因此返回水面重新選擇下水點。”
機器人返回后,他們總結經驗,選擇了從下游布放,逆流而上再次嘗試搜尋。“頂流下潛,水下暗流特別大,能見度不到兩米,需要下潛到70米左右的深度,也為操作設備帶來了很大難度。”
在機器人下潛到水下65米時,聲吶圖上距離機器人25米處的位置突然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的高亮點,柳海兵此時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看形狀,估計那就是墜江車輛了”。
柳海兵通過遠程操作手操作設備慢慢貼近目標,越臨近目標水底情況就越復雜,這時候不僅要保證機器人能夠在較大水流速度下保持平穩,同時還要防止與水底物品纏繞。就在距離亮點2米左右的時候,攝像頭里看到了大巴車的黃色外殼和車身廣告標語、電源線等物品,大巴車總算是找到了。
通過聲吶掃描和攝像觀察,預判車輛是側躺在水底,最終于下午18點,水下機器人確定車輛位置,并進入大巴車內,拍攝到了清晰的水下畫面。10月30日6時48分,潛水員開始嘗試下水作業。
搜尋需要貼近車輛觀察,長江水流速度比較大,一般潛水員很難下水。柳海兵說:“由于我們選用的河豚IV-A水下機器人動力比較強勁,可以適用于長江流域的流速。它下潛深度可以到300米,如果有持續電力供應的話,下潛時間基本沒有限制。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們另一組人員還攜帶者江豚IV-C隨時待命,以備更為復雜的水下情況。”
根據最新消息,30日晚,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潛水員魯玉鑫在失事公交車內找到了黑匣子(行車數據記錄儀),31日凌晨0時50分,公交車行車數據記錄儀打撈出水并移交給當地公安部門。深之藍的工作人員仍在現場待命,隨時準備協助當地進行進一步打撈作業。
目前,相關工作仍在緊張有序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