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科技 孫洪 烏鎮前方報道
榮耀品牌的出現,更多的是對華為的戰略意義。但從2013年誕生到現在,榮耀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它的使命,越來越變得像一個“獨立”的品牌而存在。而在這種市場角色的變化過程中,榮耀除了需要面對OV等對手,與華為在個別價位段里也悄然形成了正面競爭關系。
11月8日,榮耀總裁趙明在烏鎮互聯網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很罕見地談到了與華為之間的競爭,榮耀并不回避與nova之間的競爭。不僅如此,趙明還透露了榮耀未來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目標。趙明透露,榮耀將在未來三年做到中國市場前三名,全球市場前四名。
榮耀近兩年的增長毋庸置疑,但“兄弟鬩墻”與老大哥競爭,面對實力不容小覷的其他對手,還敢立下如此目標,榮耀真的準備好了嗎?這背后究竟是底氣還是野望?
事實上,2013年的國內手機市場,小米突如其來的互聯網模式直接給眾多按部就班過舒服日子的傳統手機廠商出了道難題,很多人不能理解互聯網模式為什么能這么快起勢?饑餓營銷怎么就有消費者買賬?
帶著很多疑問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包括華為、聯想、中興等在內的傳統手機廠商都陸續發布了自家的互聯網品牌,榮耀、ZUK、努比亞先后帶著同一個使命出現。在一輪一輪的手機競逐中,一些傳統廠商掉了隊,一些同期的互聯網品牌錯失了線上機會逐漸沒落。在這其中,榮耀走了下來,還拿到了手機排行榜中的一個席位,不可否認它的能力。
不過,榮耀的這種成績,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這個品牌在5年時間里的打拼換來了成功。畢竟在它爬升的歷程中,華為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在供應鏈、底層技術、市場等各個環節,榮耀的增長和順勢都與華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如今,榮耀在互聯網品牌當中的地位相對穩固,而此前拓展渠道帶來的直觀變化就是要直面洶涌的線下市場,不僅要與OPPO、vivo搶奪年輕用戶,還要與華為在線下開始“摩擦”。
殘酷的爭奪一面淘汰了不具備長期面對市場變化的品牌,另一面也給生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較強的品牌提供的機會。榮耀的確把握住了市場給予它的機會,但越來越同質的產品競爭,慢慢進入飽和狀態的消費市場,以及對新技術帶來的新趨勢的判斷風險,都有可能成為榮耀繼續增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不確定因素,也難免給趙明立下的目標帶來其他變數。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略經刪改):
問題:在1000元到3000元這個價位段,榮耀會不會跟華為有一定的競爭關系?
趙明:現在兩個品牌各自都走出各自的特點和風格,不過我們內部團隊也不是沒有顧慮。nova打的價位段正好跟榮耀的價位段是相當的,但全球市場是14億臺到15億臺,nova和很多產品在這個價位段也就是賣2000-3000萬臺,這樣的量在整個市場當中也是相對比較小的,雖然是雙品牌,都有各自的用戶。
而且,榮耀和華為的渠道也不一樣。華為的店里基本上都不賣榮耀,但最近有消費者到華為的旗艦店問有沒有Magic2,尤其是在促銷員層面。在線下渠道上,榮耀今年差不多一半一半了,可能會考慮OPPO和vivo兩家公司的渠道,我們跟華為也是各自有各自的渠道,商業模式都不太一樣。
所以兩者還是互相有一定的小競爭,不過這也很正常,兩個品牌是一家人,但在消費者和用戶層面,甚至在我們內部的基層,都還是有各種各樣的情況。首先我是華為公司的員工,其次也是榮耀的總裁,畢竟華為公司內部是雙品牌。
問題:榮耀這幾年有什么目標?這個目標過程中,您認為我們接下來最大的對手會是誰?
趙明:我們要成為全球TOP3、TOP4的品牌,在中國三年以內要成為TOP3的品牌。如果從品牌的角度來講,我們要成為全球年輕人最喜愛的科技品牌。
在這個過程中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可以去學習別人,但成天跟著別人走,會覺得特別痛苦,最后發現所有的行為都是跟著對手做的,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是不行的。現在的科技創新和現在對于未來的理解,很多時候是要走入無人區。
問題:怎么看待手機市場售價越來越高這個趨勢?榮耀是否會把產品重心向高端轉移?
趙明:大家會發現對于產品來講,核心的地方是首先產品自身要有特點,今年中國市場上最大的是哪個價位段,是1000塊錢的,那是不是越便宜越好賣?用戶每天拿它看五六個小時,比看對象看的還仔細,用戶一定希望它不斷的,而且當體驗很差的時候,用戶就會找一個好的。
但貴不意味著放棄性價比,另外一句話是說,沒有一個人不是性價比,沒有人是真正的不在乎價格,只是大家對于性價比各自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而已。
至于榮耀,還會是一個覆蓋全檔位和全系列的品牌。我認為今天對于Magic來講,這個檔位和系列足夠我們做出好產品。但要想做出很多科技想象力的產品,在3000塊錢以下做出來幾乎不可能,實事求是的講,既想要充滿了科技理想主義的產品,又想做到互聯網的價位1999,那我估計這種公司沒有辦法生存。
問題:當時榮耀剛出來的時候,有人覺得只是試水一兩年之后可能就沒了,現在越做越大,是什么原因?
趙明:其實還是榮耀本身沒有跟著行業的風口去走,也要看到華為公司出來的互聯網手機,我們的核心優勢是什么,這個行業競爭的本質是什么,當時這些公司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它們未來的風險是什么。把這些問題都回答了之后,我們就按照我們的策略堅定做,最后發現其實最重要的是對行業判斷。
現在都講品質、講創新,因為它們現在還沒有看到服務的重要性,下一步還要把服務跟上。
問題:四到六線城市跟海外的市場應該是增長點,那么今年到目前為止在四六線城市這一塊增長大概是多少?
趙明:原來我們基數很小,也根本沒有力量覆蓋,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增長率來講就是無數倍,這個增長率沒有太大的意義。今年整體四至六線的整體占比接近10%-15%。
在中國市場,今年我們其實是各條線都在加強,比如Magic還是會以一二三線城市為主,我們本身還有很多中端和低端的入門機,可能在四六線城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