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的最新結果。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比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6.2%提高了近2.3%。這次調查顯示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整體已相當于歐盟21世紀初的水平,北京、上海已達到美國21世紀初的水平。從其發展規律來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已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
這一年,科普活動豐富多彩。2018年5月,以“科技強國,創新圓夢”為主題的第17個全國科技活動周開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機械臂、無人車、全新人類腦圖譜等近260個展項和三大類22項主題活動讓觀眾感受科技創新的“實”與“新”。9月的全國科普日則以“創新引領時代、智慧點亮生活”為主題,這項全國性科普活動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參與范圍最廣的科普活動。據中國科協統計,2018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各地共1.2萬家單位舉辦各類活動1.8萬項,線上線下參與達3億人次,比上年提高近70%;參與活動的科技工作者約110萬。
這一年,科普范圍逐漸擴大。2018年,中國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走進了山西晉中市、黑龍江友誼縣、新疆的若羌縣……其中,流動科技館全年巡展556站,服務公眾約1687萬人次,巡展站數同比增長17%,科普大篷車開展活動1.8萬次,行駛里程約242萬公里,服務公眾1549萬人次;農村中學科技館服務公眾逾90萬人次。
這一年,科普形式不斷創新。中國科技館首次舉辦了“科學之夜”活動,在抖音平臺播放量超17億次。截至11月底,科普中國網站累計建設內容資源27.71TB,新增12TB,一年增長80%,增長量接近前3年總和。中國科協還組織拍攝制作《科普中國》紀錄片,探索將科普元素植入游戲傳播渠道,目前已上線游戲1款,科普內容熱門手游覆蓋青少年1億人次以上。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參與到科普中來。中國科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已有98個學會組建科學傳播專家團隊433個,共計聘任推薦首席科學傳播專家435人,其中院士41人,在庫科學傳播專家總人數為5444人,已建團隊的學會占中國科協所屬學會的49%。同時,我國在科普方面的各種盛會也次第綻放。中國國際科普作品大賽、國際科普作品展、中國科幻大會等,不斷發掘、推介優秀科普作品。
這一年,中國的科普事業走向世界。2018年9月,以“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中國的科普故事傳播給國際社會,得到了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在會議上,來自23個國際科技組織、38個國家的千余名專家暢所欲言。大會還發布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北京宣言》,形成了推動彌合知識鴻溝、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的廣泛共識,拓展了科學素質開放合作新空間,圍繞著“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話題,新的全球共識正在形成。